香港貧窮情況

 

香港社會服務聯會(社聯)就政府統計處提供的2011年住戶收入及人口普查數據進行分析,以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的百分之五十界定為貧窮線,2011年的貧窮率為17.1%,即有115萬人生活於低收入/貧窮家庭,當中以女性比例略高。*(貧窮人口指生活於低收入住戶的人口,而低收入住戶指按不同住戶人數劃分,收入少於或等於全港相同人數住戶入息中位數一半的住戶,2011年按住戶人數劃分,入息中位數一半的數額為:1人家庭:$3,500、2人家庭:$7,500、3人家庭:$10,750、4人或以上家庭:$13,250)

與2010年的120萬5千貧窮人口(貧窮率17.9%)相比,2011年本港的貧窮狀況有明顯改善,貧窮人口減少5萬5千多人,貧窮率是自2001年以來最低數字。

至於不同年齡組群的貧窮情況,兒童、青年、成人、中年等群組均有改善,貧窮率約下降一成。然而,長者的貧窮問題仍然最為嚴重,貧窮率不減反增,由2010年的32.5%上升至2011年的32.7%,長者貧窮人數達28萬8千多人,當中有17萬6千人來自獨居或二老長者住戶。基於家庭供養父母的功能削弱,獨居或二老長者住戶數目不斷增加,即使基層子女工資有所提升,其年長父母亦未必能夠受惠。

再分析去年貧窮率的變化,發現以青年及中年人士的減幅最為顯著,青年組群由2010年的19.3%(16萬8千人)減至2011年的17.5%(15萬人);而中年組群則由16%(34萬人)減至14.8%(32萬2千人)。此外,我們將每星期工作多於35小時人士的每月工作收入中位數分為十個等分,再比較2011年上、下半年的表現,發現上半年各收入群組的收入水平都普遍有所提升,而到下半年,則只有最低的第一、第二及第三群組仍保持顯著升幅,因此推斷升幅與去年五月推行最低工資有關。

社聯行政總裁方敏生女士表示,最低工資確實對貧窮問題起了紓緩作用,在5萬5千多名脫離貧窮線的人士當中,大部是在職貧窮人士。不過,由於通脹嚴重,食物及住屋開支不斷上升,最低工資委員會提出的7.1 %加幅估計不足以抵銷兩年通脹,最低工資的紓貧作用預計將會減弱。事實上,現時本港有18萬4千多戶在職貧窮住戶,當中65%需要供養子女或長者,他們的生活困境令人關注。

至於貧富差距方面,如把全港住戶分為高收入及低收入兩個組群,並比較兩個組群的住戶入息中位數,則發現2011年高收入組群的中位入息達到$35,000,而低收入組群入息則為$10,000,兩者相距3.5倍。量度過去十年的趨勢,發現高、低收入組群的差距不斷擴大,由2001年的3.1倍升至2011年的3.5倍。社聯業務總監(政策研究及倡議)蔡海偉先生表示,貧富差距拉濶不利社會穩定,政府必須多加留意。

社聯促請政府及即將成立的扶貧委員會對症下藥,包括:

檢討最低工資
- 把檢討最低工資金額的制度改為一年一檢,並應確保最低工資的消貧作用不會因通脹而減弱。

改革退休制度
- 貧窮長者難以受惠於整體經濟發展及基層勞工政策,政府必須盡快檢討現時的退休制度,確保每位長者都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。有關措施包括:就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制度進行研究及諮詢,改善強積金、綜援及高齡津貼制度,推行長者生活津貼計劃,並研究提高至基本生活需要的水平。

推行低收入補貼制度支援在職貧窮住戶
- 在職貧窮住戶大多需要照顧兒童或長者,單靠最低工資未能完全解決他們的困境。政府應考慮推行低收入補貼制度,特別支援那些家有長幼的低收入家庭。

制訂貧窮線
- 政府必須盡快制訂貧窮線,使社會可透過客觀及具透明度的工具評估各消貧措施的成效,而即將成立的扶貧委員會亦須進行相關研究,細緻分析不同組群的致貧原因。

下載詳細報告:

詳細報告:2011年貧窮情況
簡介: 長者貧窮
簡介: 在職貧窮